|  版权申明 | 设为首页 | 校长信箱 

您现在的位置: 济源承留一中 >> 信息中心 >> 学校管理 >> 工作安排 >> 信息正文 今天是:
借智 借道 共行 共赢
作者:张相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269    更新时间:2011/4/2    
        ★★★ 【字体:

借智 借道 共行 共赢

              ---------参加殷都区主体多元高效课堂观摩研讨会学习有感

813-15日,我和赵秋芬老师有幸赴安阳参加河南省县域教育局长行动联盟殷都区主体多元化高效课堂观摩研讨会。

新课改实施八年,全国涌现出了许多名校、名校长、名师,而我们河南的这些名气在全国处于边缘化。曾有人风趣地说,河南的名人都呆在家里边。为此,《教育时报》周刊创意发起的全国首家县域教育局长行动联盟。本次活动有近300参加,其宗旨是“借智借道,共行共赢”。为县域教育搭建了交流教改和实践智慧的平台,共享教改成果和成功经验,有力地促进各区域教育改革的稳步发展。

本次活动包括领导讲话、经验介绍、课堂观摩、专家点评几个板块。整个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洛阳市洛龙区教育局张欣局长,濮阳十三中张宏旭校长及王红顺教授、王占伟主任的讲话。

    一、解读:主体多元高效课堂“双向五环”教学模式

 高端智囊团引领课改,研究确立适合本土的课改模式

 20077月,由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等19位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学者组成了殷都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端智囊团,具体指导殷都区承担的国家“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 “少年儿童主体多元发展实验研究”的课题研究。

其中,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原校长姚文俊被聘为殷都区首席教育总顾问。他为殷都区献给的一份“厚礼”——融主体教育思想与多元智能理论为一体的主体多元教育思想。旨在激发学生主体性和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安阳市政协原副主席,现任殷都区教学总顾问的金耀林先生继‘主体多元’之后进一步提出 高效课堂’。

双向五环:殷都区在推行主体多元高效课堂中逐步探索出的“双向五环”教学模式。 “双向”指的是参与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双边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合作,达到教学相长、双项共赢的教学效果。“五环”指的是课堂教学中5个相连的基本环节:

第一环:学生预习,教师导学;

第二环:学生合作,教师参与;

第三环:学生展示,教师激励;

第四环:学生探究,教师引领;

第五环:学生达标,教师测评。

二、有感于殷都区教改稳步深入推进

核心:领导重视、行政干预、强力推进

殷都区的素质教育之所以推进得广泛而彻底,是源于有一个愿意抓教育、善于抓教育的领导集体。

 李南沉,一位曾经当过教师、如今被许多人称为“教育专家”的区委书记,他心中有着浓浓的教育情结。从096月到104月,仅1 0个多月,李南沉就参加了教育上的11个活动、发表了10次讲话。足见他对殷都教育的一腔热情和殷切期盼。

 在李南沉的重视、支持、参与和引领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再是教育内部的事,而是上升为全区的意志。区长张建国,组织部部长李瑞霞及区委区政府的所有领导经常参加殷都区推进教育改革的各种会议,经常到殷都区的各个学校视察了解工作,解决存在问题。

强有力的手腕——行政推进。他们筑巢引凤,对名家、名校长、名师有意来殷都区工作的,解决住房问题、提高工资待遇、优先安排家属的工作。这样吸引了周边县区的名家、名校长、名师。象姚文俊、金耀林、殷都区教体局副局长张宏敏、殷都外国语中学校长安士侠都是高薪聘过来的。

二、对“三维目标”另类版本的理解

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濮阳十三中校长张宏旭对三维目标进行了另辟蹊径的阐述:

我们教师教学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想学不想学、会学不会学、学会学不会三大问题。学习是一种艰苦复杂的劳动,需要有积极的态度、强烈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想学不想学是由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兴趣决定的,是首要问题。而会学不会学是方法问题,学会学不会是能力问题。这三个问题的主次关系显而易见。难怪专家曾说,我们教师要把70%的精力用于研究人性,20%的精力用于研究教法学法,10%的精力用于研究教材。张宏旭校长把学生的成长看做一棵树苗。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成长的根基,它主要解决学生想学的问题。过程与方法是成长的主干,主要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而知识的构建、能力的训练是成长中枝叶,如果学生想学了、会学了,自然而然成长中就枝繁叶茂,学会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魏书生老师认为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他通过道德长跑、激发兴趣、磨练意志等手段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英雄略见所同,这些名人、教育家们都如此认为,更何况我们大家呢?望张宏旭校长对三维目标另辟蹊径的诠释能给我们以思考、以启示。

三、有感于专家领导的精辟讲话

李凤茹老师的一节语文观摩课,不少与会教师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节作秀课,是一节表演课。王洪顺教授在点评中是这么说的:在课改实践中我们不怕教师上表演课,这说明师生高度重视,课改就需要这一种责任和精神,这种表演课上的多了就成了常态课。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关系就是时装与服装的关系,时装走到一定阶段就变成了服装。

教授的这一番话足以引起我们深思。在课改中有不少领导和兄弟单位到我校听课。我们是否也把自己设计的最精美的时装展现给他人呢?我们是否做到高度重视?一节公开课、观摩课后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更多的是遗憾…每次的遗憾使我们对课改无所谓、不在乎,如果面对这一种心态我们在课改的路上能走多远?

 《教育时报》管理周刊王占伟主任讲话时说道:前往求实中学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一位校长见如此干净的校园学生仍每天打扫三次,不解地问张建平校长。张校长说,求实中学的卫生没有必要每天打扫三次,但求实中学的学生需要每天打扫三次卫生。此话寓意深刻。试想,工作中有多少环节我们认为没必要而把它取消。

信息录入:jyclyz    责任编辑:jyclyz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