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申明 | 设为首页 | 校长信箱 

您现在的位置: 济源承留一中 >> 信息中心 >> 学校管理 >> 教导 >> 信息正文 今天是:
济源市“最美乡村教师”事迹展
济源市“最美乡村教师”事迹展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785    更新时间:2013/9/26    
        ★★★ 【字体:

济源市“最美乡村教师”事迹展

2013-9-13 9:09:26 文章来源:师训科  (阅读次数: 379)

最美乡村教师风采

 

白云深处的守望者

——记大峪五小教师段永涛

永涛是我们学校的顶梁柱,学校大大小小的事情找他就对了。史方敏老师口中的永涛全名叫段永涛,是大峪五小胜利教学点一名普通的教师。

地处深山区的大峪五小胜利教学点,坐落在朝村和董岭两个村交处,被称为白云深处的学校。这里四面环山,犹如一个小盆地,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外地教师来了又走的情况极为平常,而家在市区的段永涛一到学校,就把家也安到这里,至今已经整整13年,他用青春热血守护着大山的希望。

手机是唯一能与外界进行沟通的工具,但信号质量糟糕,每次打电话,需要先定好点,然后才能接打电话。若要进城,仍得走四五公里,才能到达公路沿线。每周五下午放学后,城里教师要回家,就得抓紧时间赶路,不然就赶不上车,回不了家,只得再跑十来里路返回学校。遇到下雪天,去学、回家就更加困难了。

这是一个星期天,记者赶到的时候,段永涛已经早早从蔬菜粮油市场采购回来蔬菜、大米、油、盐等物品,这是段老师每个周末的必修课,现在有车了还好些。以前,每个周末,他都是早早把采购的物品运到公交车上,到朝村还得想办法把这些菜再转运到学校。装车卸车倒车,搬运工的生活他早已习惯,而且是风雨无阻。碰上阴雨连天,汽车晚点,他往往是找根木棍,和妻子一起把菜抬往学校,短短的七八里山路,他们却要走一个半小时。到学校的时候,往往除了满身的泥水、汗水,还会双肩红肿。

6月28晚上8点多,我妻子快要产生了,段老师二话没说把我们送往市妇幼保健院,我们一家都很感谢他。”肖光辉老师说。平时,在校期间,如果炊事员有事请假了,他就临时替补,轧面、切菜、炒菜、和煤、封火。全校的水电维护也由他负责,灯泡坏了他及时更换,水龙头坏了要及时维修,水池下水管堵了,他还得赶紧疏通。大家都说,有事找永涛

老师上的课很有意思,在学百分率的时候,他把我们拉到操场进行投球比赛,让每个学生投十个球,然后算出自己的进球率,这种亲身体验的教学方式特别受欢迎。学生陈峻青说。段老师所带班级在中心校组织的综合测评中连年名列前茅,深受家长称赞。

我的三个孩子都是段老师教的,交给他我放心,在城里打工的学生家长陈加东说,平时,碰到阴雨天,段老师打伞接送孩子是常有的事情,做家访更是别提了,还把两免一补补助名额让给我家,很感谢段老师。

这就是平凡的段永涛,一个普普通通的、默默奉献的山区教师;一个与大山为伴、守望13年的教师;一个还将继续守望下去,期盼孩子们飞出大山的教师。

 

 

用梦想照亮深山学堂

——记大峪二中教师娄利伟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哪一天城里的家长们争着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来就读。谈到现在最大的梦想,娄利伟这样告诉记者。

娄利伟1998年大学毕业,他怀着自己的教育梦,从新乡县七里营来到济源大峪深山区,一干就是15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人生追求,用爱心谱写一曲奉献之歌。让我真正留下来的是山里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我甘愿做九十年代的上山知青,为山里的孩子付出我的青春。”15年过去了,娄利伟说出来的话变成了正宗的济源腔儿。

大峪二中是全寄宿制学校,学生吃住在校,没有生活教师,老师充当保姆,管学生吃喝拉撒睡,管学生头疼脑热。每天晚上10点多拿着手电筒到寝室查看已经成了娄老师的习惯。遇到学生生病,不管多晚,把学生送到五六里地远的医院,也不是十回八回的事情。有的学生离家二三十里地,通知不到家长,他就在医院陪护学生,直到天亮学生家长赶到医院。

山区教师不够,娄老师带过四个班物理,兼班主任、实验员、教研组长,还一直从事中考体育训练。但从没有听娄老师报怨过一句苦和累。特岗教师陈巍燕说。

每天起的最早的是他,睡得最晚的也是他,事无巨细,他都亲力亲为。别的人,不在学校,大家也许没有感觉,但是老师一天不在学校,老师们就会感觉少了点什么似的。支教老师刘毛英说。

班主任工作贵在老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坚持日行一善,就是每天说一句言,做一件事,还每天在黑板一侧写上一句名言,比如向李富强同学学习,李富强同学平时比较调皮,但是特别喜欢老师的物理课,这样一来,富强就不好意思,也不好意思捣乱了。

有一次娄老师去新乡学习了,一回来都去给学生补课,却没有回家,为我们年轻人树立了榜样。陈老师说,娄老师的女儿这么大了,都没有吃过肯德基,太不可思议了。

老师把安全抓的特别紧。每到周末的时候,我们都会跑去相关路口值班,最远的是离学校二十里左右的路口,为的是检查家长是不是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家,还有孩子们是不是坐黑车或者是没走大路而是抄小路。学校给家长们签有安全责任书,不准做非法车,不准抄小路,自己孩子自己接送等等,经常受到学校发的安全短信。

倾注心血于济源,誓把大峪变新乡。娄利伟说:我不后悔当初对教育和大山的选择,我已经爱上这里的一切。我将永远做大山上的草根。吮得山泉养自身,绽放山花溢芳菲。香远益清春不老,引得群蜂进山林。就这样,娄利伟老师怀揣着教育的梦想,矢志不移地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教育之路上。

 

用“走教”丈量青春

——记轵城中王小学教师张青春

36年的讲台岁月,36年的风风雨雨,使一个朝气蓬勃的稚嫩青年变成了满脸沧桑的老园丁。回首这一路走来的风和雨,回首这一路走来的苦和累,回首这一路走来的付出和收获,55岁的张青春告诉记者说:把青春奉献给校园,奉献给孩子们,我无怨无悔。

1977年,年仅19岁的张青春带着梦想开始了从教生涯。在他执教的36年里,他用两腿走出了大峪山区教育的一片天地,他用自行车骑出了轵城中王学区的英语教学之路,如今,他又靠着三轮车蹬出了未来的教育希望。

张青春早年在大峪关阳学校当民办教师,校在山顶上,家住山坡下。那时,母亲偏瘫,妹妹辍学,为了家校两不误,张青春上下班都是一路小跑,家校相距有五里远,他每天往返三次要走三十多里路,山间小路上留下了他深深浅浅的脚窝。这一跑,跑出了三科联赛全市第一名,跑出一个又一个高材生,乡里专门为他制作了宣传版面,张青春的名字传扬在山区的村村寨寨。

1977年到1999年在偏远的大峪乡从教23年。连续10年担任初三班主任,这期间他没有因为一件事耽误过一节课。1999年移民搬迁到轵城至今一直在中王小学工作。他如今成了一名全把式除搞好教学工作以外,修理门窗、清下水道等脏活累活,不等领导吩咐,都主动去干好。同事赵战杰老师向记者说道。

2002年到2006年,他担任学区三四个学校的跑趟英语教师。尤其是2004年,他爱人遭遇车祸丧生后,在极度悲伤之中,他仍然坚持到各校上课。特别是2010年他脑部多处梗塞仍坚持工作岗位,担任两个年级四个班的课程,并兼管学校后勤工作,2012年春节前夕,他又突发脑梗,住进医院,在医院度过了春节。过了元宵节,学校开学,他不顾医生劝阻,毅然出院,拖着没有康复的左腿,来到学校,为他喜欢的孩子上课。整个学期,他一边工作一边治疗,看着他现在仍一瘸一拐走路的身影,师生们都感慨万分,由衷赞道:这真是个老黄牛!

在有的人眼里,张青春就是个傻子。然而张青春却对记者说,他认为这些年来,他是在享受,享受着工作的快乐、辛苦和劳累,也享受着学生们的尊敬和祈盼。当记者询问老师是否后悔过,他却说:我从来都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我愿继续做好教育战线上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每个人都有过壮美的青春,青春是人生最美的花季,然而张青春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他执著追求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菁菁校园,奉献给了可爱的孩子们。

 

绽放在黄河岸边的绚丽玫瑰

——记坡头初级中学教师杜仲霞

一阵狂风暴雨之后,一簇簇红云镶缀在天空,在地面上的一条狭窄的石缝间,一朵玫瑰饱经风雨的洗礼,傲然挺立,今年43岁的杜仲霞用她的顽强,执著,挺拔,刚毅,娇艳,香气袭人,向世人诠释着她对生命的热爱与感恩。

杜仲霞是黄河岸边坡头初级中学一位普通的女教师。她历经坎坷,命运多舛。从教23年来,无论是学校环境变迁,还是家庭突遭变故,她总能从容面对,用顽强的毅力担起家庭和教育两幅重担。用大孝、大爱、大情谱写着一曲新时代女性奉献教育的赞歌。

杜仲霞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在父亲患病住院期间,她医院、学校两头跑,硬是没耽误初三学生一节课。她是在学校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一时难以接受,冲出教室嚎啕大哭,任凭难过的的泪水尽情流淌。在父亲活着时,她未能在床前尽孝,但她用继承父亲所挚爱的教育事业来诠释女儿对父亲的大孝,以优秀的业绩来报答父爱,书写着人生的感动。

杜仲霞同样是一个心底善良的人,她帮助一个个需要帮助的人安然度过人生的风风雨雨。2008年冬天的一个雨雪天,有个女学生,家住距学校50公里的马场,来校后衣服湿透了,且有很多泥斑。杜仲霞不假思索地便把刚给女儿买的羽绒服穿在了那个学生身上,衣服上的标签都还没有来得及剪掉。

2010年,杜仲霞的丈夫得了罕见的急性脊髓炎。面对亲人和自己的学生,她一个都不能舍,白天在医院照看丈夫,晚上回校给学生上课。由于时间有限,她白天把作业和教科书带到病房,趁丈夫睡着的间隙,抓紧批改作业和备课。记不清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杜仲霞骑着车在医院和学校之间来回奔走。在她精心照料下,丈夫终于能够自理生活,她所带两个班级的数学成绩也越来越好。

当记者问杜仲霞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她,对教育对学生如此热爱?她说,追根求源,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对她形成了莫大的影响。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2004年至今她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2007年中考成绩突出评为优秀教师,2008年的数学优质课荣获市二等奖,2012年数学论文《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索》获省级二等奖;2013年荣获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市级一等奖等。

逆境中的玫瑰会绽放出最夺目的容颜,释放最浓烈的芬芳,张扬最不屈的灵魂。在师生眼中,杜仲霞是一个心底善良的人,她总是能及时出现在需要帮助的人身边。大河奔涌,浪花如歌,杜仲霞老师犹如黄河岸边的一枝玫瑰,灿烂开放,香飘久远。

 

 

三尺讲台 挥洒金子般的爱

——记承留三中教师张小换

她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小学、初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困生、班主任工作……用爱和阳光播撒希望,用真诚和付出对待学生,45岁的她,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坚守了25个春秋。25年来,她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始终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长期以来,她所担任的学科成绩都名列全镇前茅。她,就是承留三中教师张小换。

慈母情怀演绎深厚师生情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张小换说,我虽然不是神,但我要把爱学生当作教师生涯的起点,把关心学生作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必修课。

记得2007年冬天的一个早上,刚过五点,她正在熟睡,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她。原来是她班的白田媛同学突发高烧,冬天的早上寒风刺骨,可她顾不了那么多,毅然跑到寝室,带学生到医疗点看病。看完病、吃过药,等学生睡着之后,她悬着的一颗心才算放下了。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她带学生去看病的事也不知有多少……她知道,作为一名老师,她在用她的关心、她的爱哺育着学生。她的心也随着学生的成长一起飞扬。

为了学生她不能接送年幼的孩子,让他自己穿行在烈日和暴雨中;为了学生,她不能在父母的病床前尽孝,使父母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间,这也是她终生的遗憾;得了癌症的公公两次住院,她都没能去伺候过一天……是人母,怎能没有慈母之情?是人子,怎能不念养育之恩?但,鱼和熊掌焉能兼得?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奉献,在痛并快乐着的日子里,她含泪含笑走过。

钢铁意志铸就校园不倒神话

对于一个热爱教育、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的老师来说,让她离开教室、离开学生,无疑是一种痛苦的折磨。

20089月的一天,一直忍受着病痛的张小换被医生确诊为患上乳腺癌。接过住院治疗通知书,想到自己将要走进手术室,她实在不忍心丢下班里的孩子们。

920,张小换做了乳房切除手术。躺在病床上,病痛稍微缓解时,她就开始阅读教育方面的书籍,以便回去后更好地工作。她还经常打电话询问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出院后的那段时间里,张小换宿舍的窗口成了瞭望台,窗台下的沙发成了她的工作台。课后,不少学生习惯性地跑到老师家的窗口,看望的,问候的,请假的,借钱的,借针线包的……不一而足。而这时候,也是老师一天最为快乐的时候。对她来说,每天能看到孩子们,乃是她最大的幸福!

恪尽职守奏响一路凯歌

1988年师范毕业回乡任教至今,张小换在承留三中已默默耕耘25个春秋。她一直做着学校最基础的工作——教书。无论是刚毕业时教语文,还是后来教历史,担任班主任,她都把自己任教的学科视为最重要的科目,把自己所做的工作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恪尽职守,殚精竭虑,教书育人,无怨无悔。

每天清晨,她坚持五点半起床,早早来到学校。晚上九点半,查完寝后她才回家。每周13节课,组织两次集体备课,还要带领组内老师进行课改试验,进行教育理论研究,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等,这就是张小换日常所做的工作。

25年来,张小换老师始终守在农村中学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无怨无悔。即使突如其来的癌症,也未能使她退缩。在常人看来,这样干太辛苦啦,张小换却说,像自己一样辛勤付出的老师有许许多多,自己做的还很不够。她认为只要能每天呆在学校,每天能看到自己的学生,看着学生一天天成长、成熟,再大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留守儿童的“贴心妈妈”

——记下冶镇第三中心小学教师陈月娥

峰峦起伏,山道弯弯,一位乡村女教师正在学校和家的路途上匆匆行走、来往奔波着,这个人便是下冶镇第三中心小学50岁的陈月娥老师,如今她已在乡村教育这块田园地里耕耘了33个春秋。她安于清贫,执著教育,以校为家,视生如子,以慈母般的心肠,关心着身体残疾和智力障碍的特殊学生,为山区困难学子撑起了一片蓝天!

她的班里有个叫丹丹的孩子,小时候因煤气中毒留下了智力障碍的后遗症,家长送她上学的时候遇到了难处,有人建议把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但家长又担心孩子到外地上学有很多不便。当时,丹丹的父母找到我,我也不忍心这么小的孩子远离他们,就主动安排到我的班里。陈月娥对记者说道。

从此,陈月娥便对她耐心帮助、个别辅导,时常给她缝洗衣服、晾晒被褥,承担起教育和监护的双重责任。陈月娥说:到了夜里,我更放心不下她,要到寝室好几次,给她盖被子,扶她上厕所。有时干脆住到宿舍照顾她。终于,在陈月娥的关怀下,丹丹得以健康成长。

对每一个留守儿童,陈月娥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她的班里现有近30个学生,其中多数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务工。一到周末,她就把这些孩子带到自己家,给他们洗衣、做饭,辅导功课,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在学校,不管哪个孩子有了困难,陈月娥总是满怀热情地给予帮助。

由于学生们年龄普遍偏小,又都不经常在父母身边,吃住都在学校,要让学生在学校吃好、睡好、学习好,要让家长能够放心、社会满意。这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校长田孝玉告诉记者说:老师身负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责任。白天,她要在学校工作,晚上,回到家还得照看八十岁高龄的老婆婆。她更放心不下在校住宿的学生,经常半夜打着手电筒返回学校,有时候四五点钟天不亮就来到学校。学生们刚入校时,不会铺床叠被,不会梳头洗碗,更不会扫地擦玻璃,吃饭时陈老师就亲自给孩子们盛饭,教孩子们怎样洗碗,休息时还亲自到寝室教学生怎样整理被褥,对老师来说,她更像是一个母亲。

三十多年来,陈月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她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所带的班级年年排在年级第一,她也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曾获得两次三八红旗手优秀班主任的光荣称号。她用奉献和功绩诠释了教师的工作性质,以执着和拼搏演绎着教师的职业道德。

 

山区绽放的“正能量之花”

——记邵原一中教师李艳华

她性格好,开朗,乐观,认真对待工作,积极面对生活,极富感染力;她心肠好,善良,热情,关爱学生,关心同事,极具带动性。她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热情、乐观、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正能量,犹如怒放在山区的正能量之花

她,就是邵原一中的教师李艳华,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华华,被学生们亲热地称为华华姐姐

821,记者见到李艳华时,她正和一群刚报到的九年级新生交流。她面带微笑,语气温柔,消融着孩子们初来乍到的焦虑不安和紧张拘谨。她就像一位大姐姐一样。孩子们放松下来,露出了笑脸。

她就是有这个魅力,善于和学生沟通,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很受学生们欢迎。李艳华的同事刘倩说。

李艳华的这种能力,是建立在真诚关爱学生的基础上的。为了让远离父母的孩子不感到特别孤单,李艳华买来生日蛋糕,给孩子们过集体生日,在《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声中,甜甜的蛋糕一直甜到学生心里。曾有一对兄妹,是她的学生,家里搬迁了,但是他俩不愿意走。李艳华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弟妹,悉心照顾,星期天把他们带到自己家,管吃管住,一直管到兄妹俩先后初中毕业。

山上的孩子生活水平差,为了给学生改善生活,李艳华春天挖小蒜、夏天捋槐花、秋天翻螃蟹,经过巧手加工成美食给孩子们打牙祭。自己家里做了好吃的,她也贡献出来与学生们一起分享;学生生病了,她就单独开小灶,给学生做好吃的。可以说,她班里的每个学生都尝过她的手艺,孩子家长对她的名字也是耳熟能详。学生薛康的妈妈说:当时我家妞儿一回家就说老师,说她脾气好、讲课好。后来我家妞儿报考老师,就是受老师的影响。

学生们喜欢李艳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讲课好。思想品德课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但是李老师带我们课后,我就喜欢上这门课了,成绩也提高了。她讲得真是好,特别生动,让人轻松理解、轻松掌握。学生许文清的话,得到了她的小伙伴们的一致认同。为了让课堂生动起来,李艳华课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在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章节时,她提前学习了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和杨丽萍的孔雀舞,并且在网上了解了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动作、歌曲等,制作成课件。上课的时候,她把这些东西用适当的方式一一展示出来。果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们表示学得快、记得牢

邵原一中校长王明琪对李艳华给予高度评价:工作上的表率,道德上的楷模。和同事们分享从老家带来的好吃的,主动打扫公共卫生,同时有困难立马倾力相助,这都是李艳华的必修课。李艳华所在学校的罗兰老师有一天突然晕倒在讲台上,罗兰家离学校很远,爱人远在浙江工作,身边只有年幼的儿子。李艳华包揽了她治疗期间的扎针、换药、拔针等护理工作。在输药的过程中,罗兰老师又犯了腰脊椎磨损,腰疼得不得了,睡到床上根本就不能挪动。李艳华连搂带抱扶她下床,严重时还要帮她穿上衣服、鞋子,搀起来走路。从此,李艳华的宿舍门口就多了个煎药炉子,一天两次,煎好了送过去。服药过程中,罗兰老师的背部还出现过大片的溃烂,李艳华就每天早晚给她清洗、上药。三年间,李艳华的照料一直没有间断,煎药曾经用坏了六只砂锅。在李艳华的精心照料下,罗兰的病情到了有效控制。由于表现突出,邵原镇政府和中心校先后授予李艳华模范教师镇优秀班主任教学成绩先进个人”“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教坛老愚公” 育人“好园丁”

——记克井大社学校教师王金龙

三十五载春秋,三十五年奉献。他扎根于山区学校,投身于农村教育,安贫乐道,教书育人,以愚公移山般的坚韧和执著,为农村教育面貌改变添砖,为山区孩子命运改变加油。

他,就是克井大社学校教师王金龙。

820,记者在大社学校见到他时,他正冒着酷暑,手持手锯,修整学校花带苗木,忙的不亦乐乎。看着他矫健的身形、认真的神情、娴熟的动作,记者脑海中不由得浮现一个词儿——园丁。

随后的采访证明,王金龙老师无愧于园丁的称号。

三十五年,他坚守在教育一线,如老愚公一般,默默为农村教育发展做着贡献,彰显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风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经意间,已是春色满园。

王金龙是大社村人,高中毕业后他来到了大社学校,一坚守就是三十五年,并且还在继续。

卫娜敏,王金龙老师的学生,今年夏天刚刚小学毕业。她的母亲范小霞,十几年前也是王金龙的学生。这种情形并不鲜见。大社学校的校长、副校长以及部分老师,也都曾经是王金龙老师的学生。目前他已经培养3000多名学生,一部分在继续学业,一部分已经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人才。

一名平凡的乡村教师,因为这份坚持,也变得不平凡起来。

他能评上(最美乡村教师),老师们都很信服。大社学校校长范新禄说,王老师有两点特别令人佩服,一是认真,要做就做最好;一是热心,乐于助人。见忙就帮。

为落水窒息儿童做人工呼吸,挽回一条鲜活的生命;抱着摔伤的学生到医院包扎;救助因车祸头部严重受伤的邻居;给患病学生看病、抓药;晚自习后护送女学生回家;帮教师修理教师煤炉、电器、教具……一桩桩,一件件,或大或小,令人动容,正如学校教导主任范丽芳所说:俗话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老师让我们佩服的就是,热心助人已经成为他的习惯甚至是本性!

他对失学儿童的关心更让人感动。由于种种原因,山区学校生源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王金龙对所有学生不抛弃、不放弃,演绎了著名电影《一个都不能少》 的现实版本。学生谢玉蕾,大山深处河东村人,因学校当时没有小学生寄宿的条件,便放弃了学业。老师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骑着自行车沿着崎岖的山道来到谢玉蕾家里,说服她和她的父母,并让谢玉蕾在自家吃住,而当时他家已住有两个外村学生借住了。后来,这些学生都顺利完成了小学学业,继续在求学路上前行。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我也是农村人,我对教育对于农村孩子的重要性有切身体会。可以说,教育是改变农村孩子命运的很重要的途径,我愿意为此尽绵薄之力。王金龙说,他带的班级,学生只会多不会少。

他心系学生、心系教育,以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书又育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堪称好园丁,努力为孩子的阳光人生奠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王金龙用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言行一致和光明磊落的品质以及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同时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品学兼优的还是所谓调皮捣蛋的,他都一视同仁。一个所谓差生,在班级活动中表现突出,王金龙把红花少年的奖牌戴在他的胸前。这个孩子禁不住热泪盈眶,表示一定不辜负老师期望。最终,他以骄人的成绩毕业。

勤学习,善思考,敢质疑,勇探索。听说王金龙写得一笔好字,记者便请他现场演示一下,他便在黑板上写下了他们的班训,一笔一划,方方正正。字如其人,小学生又是打基础的大好时机,所以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坚持练字,写得工整,写得大方。王金龙说。

大社学校在盘谷寺下不远处。盘谷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王金龙利用课余骑车去市档案局查阅资料,翻山越岭到深山区走访老人及名人遗迹,终于编成了通俗易懂的《盘谷文化》教材,使校本课程在全校得以顺利实施,学生们受到了文化的滋养。

王金龙把盘古人文故事编成琅琅上口、易读易记的导游词,让每个学生都担任小小导游员,节假日带他们来到盘谷景区,让他们向游客讲解盘谷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种社会实践既锻炼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范依肖的妈妈感激地说:我家姑娘有点内向,胆子有点小,就是通过当导游员,她越来越开朗、越来越自信!

 

教育尖兵   道德先锋

——记五龙口镇实验小学教师侯丽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她心系教育,注重学习,潜心钻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她心系学生,真心关怀,真情呵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她,就是五龙口镇实验小学教师侯丽,教育战线的一名尖兵,道德领域的一名先锋。

824,记者见到侯丽时,她正在整理笔记。昨天刚去郑州参加了一个关于优因数学的研讨会,专家们的发言很精彩,对我很有启发。侯丽对记者说,这不快要开学了嘛,我要尽快把研讨会成果整理出来,开学后可以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侯丽老师对教学和科研的认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五龙口镇实验小学副校长曹波说。1997年,五龙口镇实验小学刚刚建校时,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生源严重不足。学校确立了科研兴校的战略方针,侯丽主动请缨,勇挑重担,担任课题主持人,组织课题组成员,一边学习研究,一边探索实践。经过艰辛的努力,她们自编了珠心算教材,并实现了珠心算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这成为该校教育的一大特色。

2001年中国珠算协会副会长、世界珠心算联合会理事郭启庶教授到该校讲学,所讲内容主要是优因数学,侯丽敏锐地认识到这是数学改革的契机,于是动员学校成立了优因数学实验班。侯丽从最基础的方法教起,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渐掌握手脑并用的数学方法,学生数学成绩尤其是速算速度飞速提升。优异的教学成绩让学校声名远扬,招生范围很快由五龙口镇扩展到市区乃至晋城、焦作等地。

侯丽主持的《小学数学珠心算》和《优因数学》等课题通过专家鉴定,并荣获省科技成果奖、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中国科学院和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对此曾予以高度评价。全国各地先后有6000多人到该校观摩学习。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侯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神圣职责。有一名学生,因父母离异沾染上了一些不好的习气,老师们谁见谁头疼。侯丽知道后,主动找到这位同学,一方面和她谈心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另一方面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案例,找科学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侯丽给予她更多爱,生活上关心她,学习上帮助她,并充分信任她。后来,这位同学终于又回到了集体的怀抱,健康地成长。

学生家长李艳霞说:侯老师是一个很有爱心、很有耐心的人。她对孩子很包容,能做到一视同仁。我家孩子特别调皮,老师们都很头疼,但是侯老师经常对我说,不要放弃,要对孩子有信心。她经常就孩子的问题和我沟通,有时候打电话一打就是一个小时,指导我们如何教育孩子。

学生王远宏是沁阳市紫陵镇人,他的哥哥也曾经是侯丽的学生。对我们这些住校生,老师照顾得更好。记得有一次我感冒了,老师赶紧把我送到医院,陪我输液,还给我送饭,就像妈妈一样照顾我。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像老师一样的好老师!

 

她对待学生比妈妈对待孩子还亲”

——记王屋镇王屋小学教师王丽

她是一名学生既敬又爱的人,敬的是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得极为严格,爱的是她对学生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她是一名家长既爱又的人,爱的是孩子交给她十分放心,的是孩子对她的依恋甚至超过对家长的依恋。学生家长刘玉玲嫉妒地说:她对待学生比妈妈对待孩子还亲,在孩子眼中,她比我们还好!

她,就是王屋镇王屋小学教师王丽。

824,记者采访王丽时,她的电话如同热线一样响个不停。她不好意思地说:这不快要开学了嘛,学生家长担心调班,就给我打电话问我还带不带他们的孩子。

学生家长对王丽的信赖,由此可见一斑。这种信赖,源于王丽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1999年师范毕业后,王丽来到王屋小学任教。别人都说她最有条件进城,肯定呆不久。结果大家都看走了眼。王丽把青春和爱心献给愚公故里的教育事业,谱写了一首动人的奉献之歌。

任教伊始,对教育满怀希望的王丽接了一个班,有43名学生,个个穿着破旧,头发蓬乱,怕见人,与人交流躲躲闪闪、吞吞吐吐。她意识到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巨大差异,但倔强的她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学生的未来。于是,她用两个月时间,顶着烈日,踏着山路,跨沟过河,走街串巷,遍访班里每一个学生的家人,真正走进每一位孩子的生活。通过家访,她深深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从此,她把这些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或者亲弟弟亲妹妹,悉心照料,耐心教导。

她为生病的学生看病买药;为贫困孩子送衣送鞋;为单亲孩子唱歌讲故事;春天带同学们到校外郊游;节假日坚持等到所有家长把孩子接走,她才会放心,若家长没有来接,她会亲自送学生回家;她坚持每晚为寄宿的学生关窗盖被,即使身怀六甲也从未间断。

同事侯建伟说:我们从未见王丽老师休息过。王丽带两个班的语文课,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从未因私事耽误过一节课。20125月,王丽因阑尾炎住院,术后5天就坚持去学校。适逢学校缺了一位教师,王丽就主动接过担子,本来是一个班,成了两个班;本来应该休息,实际上工作更重。她的同事、好友赵银霞说:当时她的伤口还没拆线,看着她忍痛讲课,真是又感动又佩服。

家长家长李素环说:把孩子交给王丽老师,我们放心!李素环的儿子赵天胜在上一年级之前从来没离开过父母,上一年级后需要在学校住宿,他很不习惯,第一天就往家跑。王丽查寝时候发现赵天胜不在,赶紧给他家里打电话。听说赵天胜没在家,王丽判断他应该还在路上,便让他父母从家往学校找,她自己赶紧从学校往家找。当时天快黑了,还下着雨,王丽连伞都没来得及找,冲进雨中去找赵天胜。孩子毕竟还小,并且发现也早,王丽终于在半路赶上了赵天胜,把他安全护送到家。以前是从来不想去学,但自从王丽老师教他后,他是从来不想回家。李素环说。

周亭花在市区已经买了房子,但是迟迟不让女儿范蒙霖去市里上学。碰上个好老师不容易啊。王丽老师教学方法好,孩子成绩好。她经常把课本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我家女儿本来很内向,但是就是因为这样,她越来越开朗。她说她喜欢王丽老师,不想离开王丽老师。

信息录入:jyclyz    责任编辑:jyclyz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