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申明 | 设为首页 | 校长信箱 

您现在的位置: 济源承留一中 >> 信息中心 >> 为你服务 >> 学法指导 >> 信息正文 今天是:
分段,不应被师生遗忘
分段,不应被师生遗忘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转摘    点击数:4920    更新时间:2013/10/29    
        ★★★ 【字体:

分段,不应被师生遗忘

济水东园小学 李小娟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已由之前的“分析式”转身为“感悟式”,“分段”、“概括段意””似乎也成了传统语文教学繁琐分析、机械训练的罪魁祸首。如今的阅读课上已经鲜见文章的分段、分层,不要分析,要感悟,这大概是不少语文教师在课改洗礼之后的现实选择。

上次中心校组织的期中考试中,四年级语文试卷“阅读”部分有这样一道题:请你根据提示(即概括出的段意)用“‖”把短文分成三部分。这样的题学生理所当然应该会做,因为段的训练是中年级的重点,他们在一节又一节的阅读课上应该习得一定的阅读技能,尤其是对于段的理解。可从阅卷情况来看,能做对的可以说凤毛麟角,更可笑的是有的学生居然划分成了四段、五段,还有的根本就不在段末划分,直接在一句话中间划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出人意料的结果呢?四年级一位语文老师的话解开了谜团——“新课标早就不让讲分段了,更不让概括段意,这出的什么题啊!”

我想这一定是对新课标的误解。新课标明确提出中年级阅读教学要“突出段落训练”,并在第二学段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静里寻思,这些目标的实现不通过分析概括训练又怎能达到?要实现这些目标,光凭靠“感悟”行吗?上述学生的表现就是最好的回答。学生要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就必须分清文章的段落,搞清每一部分所阐述的主要意思。必要的分段练习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细心研读教材,你会发现在语文教材里也安排了相关内容,如三上教材中《秋天的雨》课后练习提出“交流交流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四下教材中《小英雄雨来》一文导语中提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可以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五上教材《梅花魂》的课后练习提出“想一想课文通过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六上教材《穷人》的课后练习提出“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等等。这些都说明我们的阅读教学是需要进行分段、概括段意训练的。如果段的教学不落实,教师在课堂上“谈分段色变”,一直避而不讲,学生又何以“得法”?学生难道天生就会分段吗?当然不是。这种能力需要在语文实践中加以训练。我们中高年级教师要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随风潜入夜地让学生在“得言”、“得意”之后,再“得法”。

比如,在教学《观潮》时,我让学生当电视剧导演,看看能把课文分成几集,分完后,让学生当解说员,配合图片用解说的形式,把课文讲出来。(“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各有一幅图。)

这样,其实就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分段的方法。借此,学生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由于变换了方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分段的一些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也会由此知道自己的习作该如何分段了。而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就提出“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可见阅读教学中进行“段的训练”同样是写作的需要。

分段,作为一种理解的手段,一种学习的方法,本身并没有错,不应被师生遗忘。成功的学习需要正确的方法引导,千姿百态的文本需要我们教师丰富多彩地引领。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

信息录入:jyclyz    责任编辑:jyclyz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