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申明 | 设为首页 | 校长信箱 

您现在的位置: 济源承留一中 >> 信息中心 >> 学校文化 >> 教师之家 >> 教师之家 >> 信息正文 今天是:
美读美教诗词美
作者:赵秋芬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915    更新时间:2011/12/2    
        ★★★ 【字体:

美读美教诗词美

               

                            承留一中    赵秋芬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宛如夜空中璀璨的繁星,闪烁着迷人的光彩。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如美的使者,对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丰富积累、提高语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特别注重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其独特的美。

一、在美读中感悟

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美读平台,美读课文的过程也是理解、感悟、欣赏、创造美的过程,它伴随着一种愉悦的审美情感,甚至可以使人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与作者同悲同喜。《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豪壮激昂,《望江南》的婉转低回,《饮酒》的超然世外,《钱塘湖春行》的明丽,《天净沙 秋思》的悲凉都无不给人以美的洗礼。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采用教师范读、听朗读录音的方法先让学生初步感悟诗歌的美,然后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词意境和感情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具体的朗读方法:1、把握感情,想象画面。2、读出节奏和重音3、注意语气语势。然后采用多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如齐读、二重朗读、分角色朗读、交替朗读和配乐朗读等形式,通过轻重缓急、高亢激越、低回婉转的声音变化,再现诗中的音乐节奏与旋律,让学生产生一种“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听觉感受,领悟诗歌的旋律美,通过反复美读,把抽象的语言还原为可感的形象,款款入目,声声入耳,获得奇异美妙的精神享受。

二、在遐思中品味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是无限的。西班牙画家哥雅说过“与智慧结合的幻想是艺术之母和奇迹之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作者描写的景象或人物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创伤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情境,使学生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轻快地进入诗境,从而有效地提高欣赏能力和观察能力。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德国文艺批评家莱新曾这样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诗中有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这些都是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创造性的极好教材。在朗读品味时,我就引导学生采用想象画面的方法,充分拓展想象空间,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的脑海里展出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来。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勃勃的图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勾画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则让读者似乎看到了一幅星星点点的野花和浅草吐翠的画面。又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读到此句,在我们眼前仿佛看到在广袤无垠的大漠上黄沙漫漫,黄昏橘红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诗歌语言的形象性,不仅表现在事物的轮廓及其动态上,还表现在物象的色彩上。诗歌的色彩美往往借助于表色彩的形容词或有色彩的事物来表现,使读者在想象中再造一种富有色彩感的具体物象。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使人自然联想到画面的色彩艳丽,如藕花红,鸥鹭白,荷叶绿,湖水蓝等。读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碧”、“青”二字使人联想到澄江如练、佳木葱茏的美丽图景,“孤帆一片日边来”,字面上并不着色,也同样会使人想到这样的图景:江面上铺满红光,雪白的风帆在红日和江水的映照下,显得鲜明夺目,美丽非凡。诗词中的色彩词,激发读者鲜明而丰富的色彩美感。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采用教师引领描绘,学生口头、书面描绘,或是把诗词改写成小散文的方法,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三、在品析中提升

1、品味诗歌的哲理美

古诗词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文化含量极高,我们要从古诗词的学习中明理,明做人之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体会其思想精华,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深情诵读,就能读得气贯长虹。比如杜甫的《望岳》,读到“荡胸生层云,诀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那种开阔的胸襟,那种立志攀登高峰的精神给人以不尽的启迪。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读书治学必须不断吸收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这样才能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远澄清。又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寓含的顽强拼搏、百折不回的意志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养料。我们在品读这些富有哲理性的诗句时,心田里自然撒播了做人的良种,激发了向上的激情,昂扬了奋斗的勇气。我们从诗词中所受到的感染和启迪,也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2、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诗歌语言的语义通常通过双关、象征、用典、比喻、拟人、夸张等迂回委婉的方式来表现,由此而产生了诗歌语言的含蓄朦胧、意蕴丰富的美感。如李商隐《无题》中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其中“丝”与“思”就是谐音双关。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其中“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如同风雨飘摇中的一叶孤舟。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冯唐赦魏尚之典,表达要为国建功立业,抗击侵略的壮志决心。只要我们认真品读,巧用修辞表达丰富的意蕴之美就不难体会到了。

品析诗歌要在对诗中形象、诗中情味、诗中语言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的基础上,真正进入诗境,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物、诗中情、诗中人沟通,与诗意、诗情、诗境合拍,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进而品味出诗歌的美感来。这需要教师在提升自身素养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采用上述方法对学生进行来引领、培养,只要坚持不懈,师生可以共同达到诗歌艺术的殿堂。

 

信息录入:jyclyz    责任编辑:jyclyz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